大庇陇中笑欢颜 ,栽得人间万里春
——访定西林杰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灵

在陇中大地纵横的峁梁之间,总有一种力量能让贫瘠绽放生机,让残缺孕育圆满。定西林杰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灵,这位以轮椅为舟的生态拓荒者,用二十载光阴在黄土地上谱写出一部“残躯筑绿梦,匠心铸共富”的壮丽史诗。在他的带领下,定西林杰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如破土的新苗,在宁远镇的风沙中扎根。上千亩经营版图、三村产业基地、现代化农机阵列……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位残疾人企业家“敢向荒漠要绿洲”的伟大壮举。从苗木培育到生态工程,从林下经济到康养旅游,合作社宛如滚雪球般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斩获了“省级示范社”、“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等20余项殊荣,成为了陇中大地生态扶贫的璀璨坐标。
铁骨栽春 千山破岩处
1977 年,李灵出生在贫困山区的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劳动力短缺,年幼的他常常要帮母亲分担家务和农活。彼时正处于发育期的孩子,长期营养不良,还要承担重活,身体早已不堪重负:6 岁拾柴时右大腿骨折,8 岁放牲口时左大腿骨折,9 岁耕地时左小腿又被砸伤骨折,11 岁拉人力车时左脚踝严重挫伤。12 岁之前,他先后经历 4 次骨折,身体再也无法恢复如初,最终落下严重的肢体残疾,被认定为二级肢体残疾。
“骨折是刻进骨头的记忆。” 命运虽赋予他残缺的肢体,却淬炼出钢铁般的意志。在母亲的鼓励下,他靠自学成为一名裁缝,以此谋生。1993 年,他前往兰州服装学校深造,两年后创办技校,招收并培训了两千余名学员。然而,服装店的红火生意,终究锁不住那颗眷恋土地的心。“闻到泥土味,连骨头缝里都透着舒坦。”
1999年,李灵在家乡用第一笔积蓄搭建起简陋的兔舍猪圈。2006年,第一株云杉苗从红土村的苗圃破土而出。2008年,他扩大养殖场规模,并培训百户农户,2014年,注册成立了定西林杰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禽牲畜养殖,大棚蔬菜、马铃薯、林木、饲草的种植、林木良种育苗、园林绿化、开展技术交流服务和咨询并承接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等。2018,成立了甘肃裕禾园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他的轮椅辙印遍布安定区的山山峁峁,用双手续写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老箴言。


如今,在安定区的荒山上,“李灵种树”已成佳话。那些被当地人称为“和尚头”的秃山,在他的规划中化身为绿色方阵:三北防护林如绿色长城锁住风沙,水土保持项目让干涸的河床重现清流,“青岛生态林”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截至2025年,合作社累计造林8万余亩,相当于在陇中大地铺展了53平方公里的生态锦缎。“生态工程要“种”富百姓,也要绿美家园。”李灵首创的“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如磁石般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合力:1.2万亩苗木基地让上千余农户捧起了“绿饭碗”。
“自己腿脚不便,更懂残疾人谋生的难!”合作社的牌匾未干,李灵就将40户残疾家庭编入了产业网络。在政府的扶持下创建了“双培训基地”:既教苗木嫁接的生存技艺,更授向阳而生的生命哲学。十年荏苒,当初那株“残苗”已蔚然成林——固定员工中残疾者占三成,季节性用工超500人,合作社如参天巨树,为贫困户撑起了一片尊严的绿荫。
多年的辛勤耕耘让李灵和他的合作社收获诸多荣誉。2015年,合作社被确定为“甘肃省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安定区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基地”;2016年,李灵获评“省级残疾人农业科技示范户”;2019年,合作社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李灵荣获“全省自强模范”称号;2023年李灵被评为“定西市自强劳动模范”称,每一块奖牌,都是汗水凝成的琥珀。
春风已度 一叶生万象
如今,站在贾堡村的制高点俯瞰,李灵当年种下的第一株云杉已亭亭如盖。三北防护林的松涛翻涌成碧海,坡耕地里的紫花苜蓿铺展为紫毯——这流动的生态锦屏背后,是三十余份中标通知书垒砌的绿色长城,记录着从“治荒”到“生金”的十年长征。翻开泛黄的2014年合同,“三北防护林工程”首批中标金额156万元,如同吹响荒山变装的号角。装载机的轰鸣声惊醒了沉睡的丘陵,秸秆粉碎打捆机在陡坡上刻下了绿色的五线谱。当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吹来,他带领着乡亲们在水土流失区栽下了百万株云杉,十年间,合作社承接的“天保荒山造林”“草原植被恢复”等重大项目,让万亩不毛之地重披绿装。


“做生态农业,要像工程师一样精准。”李灵带领着团队攻克的技术壁垒令人瞩目:云杉育苗成活率从60%跃升至92%,采用“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技术,让马铃薯亩产量突破2800公斤,林下养殖实现了“零抗生素+虫菌联防”的生态循环。这些科技创新不仅写在实验室报告里,更转化为农户手中的真金白银。此外,在李灵的产业版图上,“生态种植-特色养殖-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如精密的齿轮般运转。
林下经济区里,5000亩生态林化身立体农场:土鸡啄食虫草省下饲料成本,蜜蜂采蜜助力林果授粉,肉兔粪便滋养林下草药,形成“林养鸡、鸡护林、林育草、草喂畜”的生物链。
而在农产品加工车间内,马铃薯深加工生产线年转化原料上千吨,草编工艺厂将废弃秸秆变为文创产品,蜂蜜加工厂开发出槐花蜜、枣花蜜等多个品类产品。这些深加工产品搭乘电商的快车,远销北上广深等地区。更具战略眼光的是,合作社与兰州大学合作开发富硒农产品,与省农科院共建良种繁育基地,让科技成为助力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心灯不灭 万顷星河转
暮春的宁远村南山,云杉新叶泛着琉璃的光泽,李灵指向层峦深处:“那里将崛起定西首个森林康养综合体!”
在他展开的规划图上,11380亩山水正化作“林果种植—生态养殖—康养旅游”的黄金三角,一场乡村振兴的史诗正徐徐启幕——林果种植区是生命底色:830亩苗木基地培育着云杉、紫叶稠李等景观树种,2915亩经济林缀满早酥梨、红梅杏等甜蜜果实,2400亩林下草场生长着黄芪与苜蓿,5000亩生态林酿造着负氧离子浓度超5000立方米的“空气维生素”;林下养殖区是灵动的音符:羽土鸡在松间漫步,千箱蜜蜂在花海穿梭,百只肉兔在苜蓿丛中嬉戏,构成“林深禽自乐”的和谐图景;观光农业区是欢乐的磁场:智能温棚的草莓采摘园四季飘香,薰衣草花田引来蝶舞蜂喧,垂钓池倒映着蓝天白云,儿童游乐区的欢声笑语打破了山林寂静;森林康养区是心灵的原乡:森林氧吧步道串联起瑜伽平台、草药理疗馆,胶囊房让游客在星空下枕松而眠,健康检测中心提供定制化康养方案。
“要让城里人来吸氧疗愈,解开山水之间的治愈密码。”谈及未来,李灵由衷地说道。


“我们计划在2025年完成土地流转与灌溉管网铺设,2026年千亩果树进入盛果期,林下养殖规模突破10万羽(箱),生态餐厅飘出第一缕炊烟,2027年康养中心正式运营,计划年接待能力可达到10万人次。”李灵激动道,“我们要让每个生命都能触摸自然之美。”景区设计处处彰显着人文关怀:无障碍步道采用防滑材料,康养中心配备手语导览员,农事体验区设置轮椅操作台。更具创新性的是“残疾人创业工坊”,规划了草编、蜂蜜加工等就业岗位,预计可吸纳近百名残障人士实现“景区就业、居家创收”。
在李灵的共富蓝图中,康养旅游是激活乡村的“金钥匙”。“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多元收益: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年获租金200万元,景区就业者人均月增收3000元,发展民宿的农户年经营收入超10万元,合作社年度分红突破500万元。
更深远的改变发生在观念层面:曾经面朝黄土的农民,如今化身为景区管家、非遗传承人;曾经困守斗室的残疾人,如今成为蜂蜜品鉴师、草编工艺大师。当生态旅游的春风拂过陇中,带来的不仅是腰包的鼓胀,更是精神的丰足。正如参与项目的聋哑农户王强用手语表达的:“在这里,我们不是被照顾者,而是创造者。”
“生命给了我褶皱,我却要把它展成平原。”李灵的故事,是对“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精神的当代诠释,是对“共富梦”的生动注解。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在“双碳”目标的时代考卷前,李灵如同一棵扎根黄土的青松,用年轮记录着奋斗的刻度,用枝叶庇护着一方生灵。当岁月的风雨掠过陇中,那些他亲手栽种的树木,终将长成遮天蔽日的森林;那些他用心温暖的生命,终将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华——这就是一位时代匠心企业家留给世界的最美答卷!
中国公益日报_综合性公益新闻信息服务平台
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