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日报 > 新闻 > 国内 > >

河北自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肖晶波

2025-08-07 16:50中国公益日报 编辑:孟瑾 分享

根植乡土守初心 ,科技赋能兴乡村

——访河北自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肖晶波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无数乡村正在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人,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了一部属于自己的“乡土奋斗史”。他叫肖晶波,一名从河北小罗村走出的农民企业家,从养鸡创业到工程崛起,从破产绝境到科技创新,最终又回归农业,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他经历过金融风暴下的破产绝境,也曾在京城拾荒谋生;他从粮食贸易中翻身,又在工程建设中站稳了脚跟,最终选择回归农业,用科技与文化的力量重塑乡村。

如今,他正带领着团队深耕“药食同源”领域,致力于将中药材转化为大众可触可感的健康产品,打造出一条融合传统与现代、农业与科技、文化与经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创业维艰   砥砺前行

肖晶波的人生,是一场从泥土中拔节生长的旅程。1967年出生在河北易县小罗村的他,从小就深知土地的厚重与生活的艰辛。1995年,他第一次创业,投身肉鸡养殖行业,试图带领着乡亲们走出贫困。那时的他,满怀激情,坚信“只要肯干,就能致富”。他不仅自己养鸡,还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指导,甚至帮助大家销售,打造“一条龙”产业链。然而,好景不长,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市场骤变,鸡价暴跌,公司最终破产,他也从“致富带头人”变成了负债累累的“逃兵”。

那段日子,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打工。他扫过马路,捡过垃圾,在寒冬腊月里,手指冻得发麻,仍要在垃圾堆里翻找废品。正是这段“出走”的经历,让他学会了低头、忍耐与坚持。他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活着,就有希望;弯下腰,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

几年后,他带着积蓄回到家乡,开始做粮食生意。他深知农民对粮食的感情,也明白流通的价值。靠着诚信与踏实,他逐渐积累起新的资本。2003年,他抓住一个契机,带着村民进入建筑行业,承包工程,从最基层的施工做起。他没有背景和资源,靠的是一股“死磕到底”的劲头。他坚持“诚信、质量、科学”三原则,最终赢得了中国交建等大型企业的信任,成为其长期合作单位。

2015年,他正式成立了河北厚自强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公司逐渐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他带领着团队参与了多个国家级重点工程,从高速公路到高铁项目,足迹遍布全国。他不仅在工程领域取得了成就,还申请了多项专利,推动企业向科技创新转型。

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2021年,他成立了自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易行家庭农场,正式回归农业。这一次,他不再只是种地,而是要用科技和文化的力量,打造一条全新的农业产业链。他选择从中草药种植和药食同源产品入手,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目前,肖晶波的公司正致力于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业务,已经初步开发出眼贴、蓝莓叶黄素压片糖果、沙棘枸杞复合饮等系列产品。他希望通过这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中药文化的魅力,也让乡村的中药材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尽管这条路仍充满挑战,但他始终坚信:“只要根在,总能再生。”

转型谋新  产品为本

“药食同源”是肖晶波近年来投入最多精力的方向。这个概念,源于中医“食疗”理念,强调食物与药物之间的共通性,通过日常饮食调理身体,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对于肖晶波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商业方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我们做的是药食同源的深加工产品,比如中药颗粒、中药饮品、保健食品等。”肖晶波介绍道,“以前我们只是把药材烘干、切片,卖给药厂。但现在,我们想自己做深加工,把中药材变成老百姓日常能用、愿意用的产品。”

目前,公司已经初步开发出了几款产品,这些产品主打抗衰、护眼、养生等功能,目标人群是关注健康、追求自然生活方式的消费者。“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产品,把中药材从传统的‘药’,变成现代人生活中的‘食’,让中药文化真正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技术方面,肖晶波坦言,目前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工厂,而是借助合作药厂的生产线进行加工。“现在药厂的产能过剩,我们可以借用他们的资源,先做出产品,再逐步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他表示,虽然目前还在起步阶段,但公司已经在申请相关专利,并计划未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生产线。

谈到研发产品的初心,肖晶波说:“我们是农民出身,对土地有感情,对中药材也有感情。我们想做的,不是简单地卖药,而是打造一种生态模式,让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生。”

未来,公司还计划围绕“大健康”经济,打造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模式。同时正在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计划通过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同时开设线下体验店,让消费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药食同源的魅力。

“我们现在正在跟京东谈合作,准备先走线上渠道。”他说,“线下我们也会做一些旗舰店,作为产品体验和文化传播的窗口。”这种“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模式,既符合当下的消费趋势,也能更好地推广中医药文化。

文化铸魂   振兴可期

在肖晶波看来,企业的成长,不只是经济的积累,更是文化的沉淀。他常说:“我就是小罗村南山坡上一棵打不死的野草。”这句话,既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是他对乡村文化的坚守。

“文化在,根就在,魂就不散。”这是肖晶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不仅在农业和工程领域取得了成就,更在文化传承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他深知,一个村庄的发展,不能只靠经济,更需要文化的滋养。因此,他积极投资本村的“少林会”,并推动其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小罗村的武术文化得以延续。

“小时候看拳师们练武,那份刚健、那份团结、那份传承,深深地印在心里。”肖晶波回忆道,“看到它式微,我很心疼。投资它、支持它,让它重新焕发生机,是我们的责任。”

在肖晶波眼中,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他坚信,只有让乡村的文化根脉不断延续,才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的价值,愿意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不愿意留在农村。”他说,“但我们这一代人,要为他们铺好路,让他们看到乡村的希望。”他希望通过药食同源产品,让更多人了解中药材的价值,也让乡村的农业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

对于未来,肖晶波充满信心。他计划在未来3到5年内,打造一个以药食同源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体系,“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卖产品,而是打造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属于中国乡村的健康文化。”

肖晶波的故事,是一部中国乡村奋斗者的缩影。他从泥土中走来,经历了风雨,也收获了成长。他用三十年光阴,诠释了什么是“厚德自强”,什么是“打不垮的韧性”。

从养鸡到工程,从破产到重生,再到回归农业,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印记。他不仅是一名企业家,更是一名文化的守护者,一名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只是财富的积累,更是对土地的深情、对文化的坚守与对未来的信念!我们也深信,只要秉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一定能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出绚丽的梦想之花!

责任编辑:李锐
暂无任何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