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志护源彰赤胆 ,倾心兴业惠苍生
——访治多县江涌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经理索南巴登

三江源头,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生态核心,不仅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源,更是维系全球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这片孕育着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净土,以其脆弱而珍贵的生态系统,滋养着华夏大地的万千生灵,承载着守护地球生态安全的重任。守护三江源,自古以来便是关乎家国永续、民生福祉的千秋大业。
在这片生态秘境中,治多县江涌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以杰桑·索南达杰精神为指引,构建起守护三江源的绿色防线。创始人索南巴登带领着团队深入嘉洛草原,通过建立系统化回收体系,将标准化垃圾分类处理落实到牧区的每一处角落,并逐步延伸至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同时依托生态教育阵地建设提升牧民的环保意识,以就业岗位带动牧民增收,以专业化运营实现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的双向赋能,成为高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样本。
俯身甘为护绿者 矢志勇做守护人
在“万里长江第一县”治多县的雪山脚下,索南巴登的童年是在父亲的故事里与杰桑·索南达杰的精神光芒中度过的。每当暮色浸染草原,父亲便会指着远处的可可西里方向,讲述那位“环保卫士”为保护藏羚羊与盗猎者而殊死搏斗的事迹:“他倒下时,手里还紧握着望远镜,眼睛望着他守护的那片土地。”
那些关于英雄的传说与父母对故土的深情,如同格桑花的种子,在索南巴登心中悄然生根。少年时,他常躺在开满金露梅的草坡上,看牦牛群踏过如绿毯般的草原,听冰川融水在石缝间叮咚作响,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都让他深深地懂得:“守护三江源,就是守护牧民的根”。
成年后的索南巴登,目睹了经济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也看到了旅游业兴起后,嘉洛草原上日益增多的垃圾。塑料袋缠绕着牧草,废旧电池污染着水源,这些场景让他痛心不已。儿时埋下的那颗守护生态的种子,终于在此时破土而出。
2018年,带着对家乡的深沉热爱与对环保事业的坚定信念,索南巴登创办了治多县江涌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公司成立初期,索南巴登便抵押了全部家产,并将近200万元的积蓄全部投入了其中,而且还背负了40万元的银行贷款,甚至用车辆检测站的收益填补回收站的亏空。为节省开支,他亲自驾驶三轮车穿梭草原收运垃圾,寒风卷起的冰雪在藏袍上结出霜花,手掌被车把磨得满是血泡。面对高原特殊环境下垃圾处理的技术难题,他带领着团队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适合牧区的废旧电池无害化处理方法。每当回望身后逐渐褪去白色污染的草原,他都觉得,那些在风雪中咬牙坚持的日夜,都是守护故土最坚实的脚印。


然而,个人与团队的拼搏只是起点,若想让环保事业行稳致远,还需唤醒万千牧民的守护意识。索南巴登深谙此理,他明白改变草原生态困境的关键,在于转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
为撬动这一改变,索南巴登以废弃垃圾为媒介,开启了一场充满巧思的“观念革命”。他带领着团队将草原上随处可见的啤酒瓶洗净消毒,经过创意加工,变身成流光溢彩的灯具、造型别致的花瓶,更建起了治多县首座“啤酒瓶小屋”。这座用3000余个废弃啤酒瓶搭建而成的建筑,在阳光下折射出璀璨的光芒,既是草原上的艺术地标,更是最生动的环保课堂。牧民们带着孩子驻足观看,目睹废品如何“破茧重生”;孩子们围坐在啤酒瓶台灯下,听着藏汉双语的环保故事,小手轻轻地触摸着瓶身上的纹路,眼中闪烁着对自然与创造的敬畏。这些沉默的废弃物,如今化作传递理念的鲜活载体,让“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牧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哲学,推动着守护生态的意识在草原上生根发芽。
当文化浸润悄然改变着牧民的认知,索南巴登顺势以实际行动号召凝聚更大的力量。他购置了多辆三轮车组建流动回收队,制定细致的垃圾回收标准,并推出兑换实用物资的奖励机制——牧民只要积攒足量的垃圾,就能换取摩托车、生活日用品等必需品。每年到虫草采挖季,大量人流涌入草原,垃圾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面对这一难题,索南巴登带领着团队连续五年驻守产区,在垃圾易聚集区域搭建起临时工作站。他们白天手持喇叭巡回宣传环保知识,夜晚打着手电清理散落的垃圾。这份日复一日的坚守,如同无声的感召,越来越多牧民放下手中的挖掘工具,主动加入清理队伍。曾经“低头挖虫草”的草原,如今处处可见“弯腰护家园”的身影,守护生态的行动热潮,正随着春风席卷每一寸土地。
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江涌摊公司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县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偏远牧区的流动回收站如同绿色驿站,在2024年治多县五乡一镇的垃圾转运升级行动中,公司更是扛起了核心执行重任。昔日被塑料袋、饮料瓶覆盖的草原,正逐渐恢复往日的纯净与生机,牧民们自发地修复草坪、捡拾垃圾,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土地。
在苍茫的三江源头,索南巴登正用脚步丈量着索南达杰未竟的环保事业。这位高原汉子将守护净土的热忱化作实际行动,日复一日地巡护着这片孕育中华水塔的圣洁之地。而最动人的传承,莫过于他六岁的幼子索南巴松也背起了环保袋,稚嫩的小手在经幡飘扬的草原上捡拾废弃瓶罐。那抹蹦跳的彩色身影,与蓝天白云下愈发洁净的草原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环保的薪火,正在新一代高原儿女手中生生不息...这跨越两代人的坚守,不仅净化着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更涤荡着每个见证者的心灵,让守护地球家园的信念如格桑花般在雪域高原绚烂绽放。

“梅花香自苦寒来”,索南巴登以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收获了累累硕果。他被青海省环保督察组授予“环保先进个人”,被玉树州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州委宣传部聘为“全域无垃圾宣传代言人”,被团省委评为“青年创业代表”,并当选为治多县人大代表。
荣誉纷至沓来,他却始终保持着初心。办公室内,杰桑·索南达杰的照片高悬于墙,褪色的创业笔记整齐地摆放在案头。每当抬头望见这些,他都更加坚定:守护三江源不是一时之功,而是要用毕生践行的庄严承诺。
再造青山呈玉宇 长擎赤帜护河源
在索南巴登的坚持下,治多草原上演着震撼人心的变革。这片曾被垃圾笼罩的土地,如今重披绿装,那些为生计发愁的牧民,也捧起了“绿色饭碗”。
而铸就这一切奇迹的背后,正是索南巴登始终坚守并全力推进的“两个改变”战略——垃圾变为财富、环工变为人才。这不仅是简单的生态与就业转型,更是一曲以赤诚之心谱写希望、用实干双手重塑家园的生命赞歌。
垃圾变为财富,索南巴登用创新赋予废弃物新生。他推动建立了“现金收购+实物兑换”机制,让牧民手中的垃圾转化为可支配的收入或实用物资,切实地将无用之物变为真金白银。秉持着许多垃圾都能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变废为宝的理念,他带领着团队搭建起覆盖治多县全域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以“垃圾换煤炭”“废品积分制”等多样化方式与突破性机制,让牧民从垃圾的制造者转变为清理者与受益者。


数据信息是最有力的证明:机制实施后公司累计回收垃圾超800吨,实现了70%的白色污染资源化利用!回收的牧草秸秆化作有机肥,每年滋养5万余亩退化草场;废旧衣物摇身变成2000余件牦牛保暖垫;各类废弃物经过技术处理,都转化为可利用资源。这些变废为宝的实践,不仅为牧民节省了22000余元的生活成本,更让曾经被垃圾侵蚀的草原重现盎然生机。如今,清澈的溪流重新欢唱,消失已久的藏原羚、藏野驴再度漫步草原,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重归青山绿水,也让三江源头的生态屏障更加坚实。
环工变人才,则是索南巴登更为深远的布局。他的团队中,29名员工来自不同的群体:9名建档立卡户借此摆脱贫困,月收入从2000元激增至4500元;1名返乡大学生带来电商运营新理念;1名一级残障人员凭借细致耐心成为分拣骨干。在党员示范岗的带动下,索南巴登组织了“传帮带”活动,让技术骨干与普通员工结对成长。通过“技能培训 + 实践锻炼”模式,他将普通环卫工打造成“多面手”——既能熟练操作垃圾处理设备,又能深入牧区用双语宣讲环保知识。如今,团队中已走出了12名双语环保宣讲员,牧民才仁曲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贫困牧民到家庭的顶梁柱,再到环保理念的传播者,他的蜕变正是“环工变人才”战略最生动的注脚。这支由普通人成长起来的生态铁军,正以星火燎原之势,让守护三江源的信念在草原上代代相传!
在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同时,索南巴登始终牢记党员身份,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深耕基层党建工作。在担任治多县加吉博落镇治渠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将党建工作与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紧密融合,带领着支部班子累计为群众办实事230件,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25起,助力15户困难家庭走出了困境。
正是这份将责任扛在肩头的担当,让他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不断创新实践。他积极奔走筹建党建展览馆,用藏汉双语讲述党史故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党员学习教育之中,培育出一支冲锋在环保一线的党员先锋队。这些实践,不仅筑牢了基层战斗的堡垒,更让“守护绿水青山”的信念深深地扎根于每个党员心中,为环保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索南巴登的目光始终望向远方。他将继续深耕“垃圾变为财富、环工变为人才”战略,扩大环保团队规模,在各乡镇设立党员先锋环保驿站,推动党建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未来,他将继续带领着团队持续创新,让更多废弃物重获新生,培育出更多扎根草原的环保人才。
“守护三江源,是一辈子的事业。”索南巴登抚摸着办公室墙上的环保地图和鲜红的党旗,目光愈发坚定。他坚信,只要以党建为引领,持之以恒地推进“两个改变”,治多草原定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让绿色发展的火种,永久照亮三江源头的雪山草原。
中国公益日报_综合性公益新闻信息服务平台
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