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媒绘花鸟 ,用心传承筑艺途
——访中国传承人、书画名家林川榕

在艺术的长河里,有人追逐潮流,有人坚守传统。林川榕,这位1977年生于福州的书画名家,用三十余年时光,将对生活的观察,酿成笔墨里的诗意。他以花鸟为媒,用画笔捕捉生活的细微,在国画刀画与彩铅画间开辟出一片独特的天地。身为中国传承人、艺术路上的执着行者,他以刀画为骨、以彩铅为肌,让花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其作品不只是自然生灵的写照,更是对生活最温柔的致敬。此刻,让我们循着墨香,探寻他笔下生灵的密码,触摸一位艺术家对生活最虔诚的凝视。
观物入画 从童年院落到艺术殿堂
林川榕,笔名(洛雪澜夜),1977年出生于福建福州。他与艺术之间的缘分,始于童年院落里那些被忽略的瞬间。幼时的他,能蹲在榕树下看蚂蚁搬家消磨整个午后,看阳光穿过叶隙在蚁群中织就流动的光斑,看泥土的颗粒随虫豸爬动轻轻地翻涌。这份对“观察”的执着,成了他与艺术之间最初的羁绊——当他发现画笔能将这些流动的瞬间定格,如同给生活拍了张“慢镜头照片”,他便再也放不下手中的那支笔。
福建的温润水土滋养了他对自然的感知力,而两位恩师的指引,则为这份天赋插上了专业的翅膀。在国画领域,他师从省政协书画院花鸟画委员钟铮先生,潜心钻研传统笔墨画的精髓。钟铮先生笔下花鸟的灵动神韵,让他领悟到“画形易,画神难”,每一根线条都需承载着生命的呼吸。在油画领域,吉林老年大学高级讲师刘法先生则教会了他驾驭色彩与质感。晨光中的暖黄、午后的饱和、暮色里的灰紫,这些关于光影的细腻功课,让他后来能将油画的质感融入国画之中,创造出兼具层次感与灵动感的独特风格。



“写实不是抄样子,而是画出生命力。”这是林川榕对创作的生动注解。为了画好石榴,他会在院子里等待果实从青涩到嫣红,触摸果皮粗糙的纹路,记录阳光照射下每一道光斑的变化;为了画好鹦鹉的羽毛,他会饲养数月,观察它们梳理羽毛时的慵懒、转动眼珠时的机灵。这份对细节的执拗,让他的作品始终带着“生活的温度”。而这份对生活细节的深度研磨,不仅塑造了他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更成为其艺术风格中最动人的底色,让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在他的作品里自然地交融。
物我相融 花鸟为媒的生活诗学
走进林川榕的画室,仿佛闯入了一座微型生态园:窗台上嫁接的桃树正在抽新芽,鸟笼里的玄凤鹦鹉不时地歪头打量来客,墙面上错落挂着的作品里,牡丹的雍容、翠鸟的灵动、枇杷的饱满,皆透着鲜活的气息。这些种养的动植物,是他观察世界的“活素材库”,更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最终都化作了画纸上的温暖笔触。
林川榕的创作多以花鸟为核心,却在传统笔墨中注入了现代灵魂。以画作《向往》为例,他以传统水墨为基底,融入独特的创作巧思。用细腻且富有变化的墨线勾勒雀鸟的身形,笔触间尽显羽毛的蓬松与灵动,似能让人触摸到绒毛的柔软;背景以简约的水墨皴擦营造风雪的氛围,深浅交错的墨色,既保有国画的含蓄意境,又借由独特的肌理呈现,赋予了画面现代艺术的抽象张力。林川榕将传统水墨的典雅韵味与创新技法相融合,让古老的花鸟题材在这幅作品里,焕发出别样的艺术生机。



林川榕的创作与生活早已融为一体。他嫁接果树时,会特意观察两种枝条愈合处的纹理变化,这些关于“生长”的细节,化作了他画中藤蔓缠绕的韵律;他给鹦鹉换水时,会留意到鸟爪抓握栖木的力度,这些关于“动态”的观察,让他笔下禽鸟的姿态格外生动。他说:“不是为了画画才去生活,而是生活本身就值得被画下来。”
这份物我相融的状态,离不开林川榕淡泊的生活态度,而这也是他保持创作敏锐度的秘诀。他偏爱安静的午后,坐在院子里听鸽子振翅的声音,看花瓣飘落的弧度。在他看来,嘈杂会淹没生活的细节,唯有“慢下来”,才能看清一朵花凌晨与正午的姿态差异,才能捕捉到风拂过叶片瞬间的震颤。这份淡泊,让他的画笔始终贴近自然本真,也让其作品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观者在画前驻足,仿佛能闻到花香、听见鸟鸣。
薪火相传 从一纸荣誉到文化使命
林川榕始终怀揣着对艺术的赤诚热爱,不断探索钻研,在书画领域深耕不辍。凭借这份执着与坚持,他在国画刀画和彩铅画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多年深耕让林川榕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他不仅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职业认证美术培训师、北京秦韵源书画院院士,更持有中国书画官方认定的《润格证》,其作品在国内市场每平方尺 6000~8000元(人民币),国际市场每平方尺2000~4000元(美元),成为了兼具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的标杆。
多年来,林川榕始终锚定花鸟主题的深耕创作。他笔下的花鸟世界,既留存了传统国画的典雅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艺术创新的因子。创作时,他把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凝注于每一处笔墨,让作品兼具高艺术水准与审美价值。这些佳作,不仅在网络媒体广泛地传播,收获了众多书画爱好者的关注与喜爱;还亮相各类书画展览,赢得了业内专家的赞誉。他不追求宏大的叙事,只专注一花一叶的轻吟、一鸟一虫的凝视,却总在细微处藏着最动人的生命力。正是凭着这份对平凡生活的深情,使得他的笔墨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成为连接观者与自然、生活之间的纽带。



2023年,他的作品在第四届“秦韵杯”全国书画大赛中斩获了一等奖;同年,该作品入编《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他也被授予了“2023 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称号。评委评价其作品“于细微处见真章,让花鸟有了叙事的力量”,这正是对他坚守“写实”理念的最佳注解。
在艺术传承的征程中,林川榕收获了极具分量的认可。他申报的花鸟画艺术,经非遗和传统文化传承专委会的严格审核,凭借独特的传承价值,成功入库传承人网(《中国传承?人才智库》),并获批使用受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的“中国传承人及图案”标识。这份由中国传承人大数据库中心、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传承人网联合颁发的“中国传承人”认证,是对他在花鸟画艺术传承中坚守与创新的肯定,也让他肩负起更重的文化传承使命,成为连接传统花鸟画艺术与当下时代的桥梁。
而作为“魅力中国”新时代文化使节,林川榕肩上的“传承责任”更是义不容辞。他计划将多年积累的观察方法与创作技巧分享给更多爱好者,教大家“先学会看,再学会画”,让更多人感受到书画之美。 如今,他的作品已成为传承传统艺术创新的典范,在各大网络平台发表,均受好评。
未来,他希望带着作品走出国门,在国际展览中展现中国花鸟画的当代表达——不是复刻传统,而是让笔墨里的生机与现代审美进行对话。他相信,当外国观众从他的画中看到石榴的饱满、牡丹的雍容时,便能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哲学内涵。
从闽侯庭院看蚂蚁的孩童,到如今荣誉加身的传承人,林川榕始终以观察的眼睛捕捉生活的肌理,用虔诚的笔触定格世间的美好。他的故事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花鸟长卷,只要用心凝视,皆是值得铭记的风景。未来,期待他继续以笔为舟,载着花鸟的灵动、生活的温度,在传承与创新的河道里,划出更动人的波澜——让中国书画之美,在时光里传得更远、更久,让每个在画前驻足的人,都能听见花鸟与生活共鸣的声音……
中国公益日报_综合性公益新闻信息服务平台
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