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日报 > 新闻 > 国内 > >

怀安宏都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潘洪仲

2025-07-29 14:15中国公益日报 编辑:孟瑾 分享

扎根热土筑梦 ,诚信为民造福

——访怀安宏都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潘洪仲

在河北张家口的怀安县,有这样一位企业家——潘洪仲,他从一名普通工人起步,历经改革开放浪潮,毅然“下海”经商,投身农贸市场、生猪屠宰与食品加工行业。2004年,他在怀安这片土地上创立了宏都食品有限公司,开启了打造全产业链绿色食品企业的征程。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拓展困难……每一个挑战都曾让他夜不能寐。但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与对食品安全的执着坚守,他一步步地将企业做大做优,如今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员工300余人、年产值数亿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了多项荣誉,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本文将带您走进潘洪仲和他的宏都食品有限公司,讲述一段真实而动人的创业故事!

赤手空拳 开疆拓土

1986年,潘洪仲还是秦皇岛一家县造纸厂的普通职工。那时的他,每天骑着摩托车奔波于乡间小路,收购生猪肉运到市场上售卖。那段日子虽然辛苦,却让他第一次触摸到了市场的脉搏,也为他日后创业埋下了种子。

真正让潘洪仲走上创业之路的,是上世纪末的那场改革浪潮。面对体制内的局限,他果断辞职,投身农贸市场经营。随后几年,他开始涉足生猪屠宰行业,并逐渐意识到:只有掌控源头,才能保证品质;只有自建产业链,才能赢得市场信任。

2004年,潘洪仲在怀安县注册成立了宏都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起初,公司只建有基础的种猪繁育基地和饲料加工厂,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但他心中已有蓝图:要做就做全产业链,从养殖到餐桌,每一步都要亲手把控。

创业初期并不顺利。资金紧张时,他亲自跑贷款、找政策支持;设备落后时,他带头研究改进方案;打不开市场局面,他就带着产品一家家超市进行推销。2006年,公司在怀安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屠宰厂,项目建成后年屠宰能力达15万头,成为了当地第一家规模化屠宰企业。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潘洪仲没有停下脚步。2015年,他追加投资1500万元改造厂房、扩建冷库、升级冷链车队;2016年,清真分公司落成投产;2018年起,他又投入2800万元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大幅提升了产能和效率。2019年,中央厨房深加工项目启动,标志着宏都正式迈向高附加值食品加工领域。

如今的宏都食品有限公司,已成长为集种植、养殖、屠宰、熟食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食品企业。公司现有员工3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17.7%;年屠宰生猪25万头、肉羊60万只,熟食产品年加工量超过3200吨,销售网络覆盖全国65%以上区域。

多年来,公司先后荣获了“河北省扶贫龙头企业”“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厂”等多项荣誉称号,2021年更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潘洪仲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奋斗,是他对品质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也是他带领着宏都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坚实足迹。

科技强企 品质立身

宏都食品有限公司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潘洪仲独特的战略眼光与扎实的发展基础。从最初的单一屠宰,到如今的全产业链布局,潘洪仲始终坚持走“科技赋能+品牌引领+社会责任”的发展路径。

首先,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潘洪仲深知,要保障食品安全,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因此,宏都从种猪繁育、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到屠宰分割、熟食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实现自主掌控,确保每一环节都能严格把关。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潘洪仲看来,只有自己把控得住的产业链,才是真正能赢得消费者信任的产业。

其次,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这是潘洪仲一直坚持的理念。近年来,他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推动企业向着技术型、创新型方向迈进。公司设有省级科技研发平台,配备了专业的化验室和检测室,能够开展非洲猪瘟检测、方便食品工艺研发、保鲜技术研发等多项工作。2018年,在潘洪仲的主导下,公司投资2800万元对原有屠宰线进行了全面升级,引入自动化分割生产线,日分割能力提升至180吨,较此前增长了55%。同时,他还亲自推动建设了急速预冷通道和万吨级冷库,配备智能温控冷链运输车,实现了产品从出厂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管理。

再次,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这背后也离不开潘洪仲对品牌价值的深刻理解。公司主打品牌“第一关”牌冷鲜肉,致力于打造“舌尖上的安全守护者”。这个品牌的诞生,正是源于他对食品安全的执着追求。2016年,在潘洪仲的带领下,“第一关”品牌通过央视《领航》栏目进行推广,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打开了知名度。2019年,宏都在张家口等地开设直营店11家,年销售额达3600万元;2020年,“第一关”扶贫产品在“全国832扶贫网”上线,当年线上销售额突破4800万元,位列河北省第三、全国第十六。

此外,社会责任始终是宏都发展的底色,这一点在潘洪仲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多年来,他带领着公司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公益捐赠、教育资助等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潘洪仲第一时间组织公司无偿捐赠价值68万元的生活物资支援一线抗疫人员。他常说:“企业在关键时刻要有担当。”公司与怀安县19个村合作开展资产收益项目,累计发放收益资金700余万元,惠及贫困户1379户、人口3804人,户均年增收860元。截至目前,宏都已带动养殖户2500余户、种植户2000余户,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60个,间接带动物流从业人员7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8万元。

可以说,宏都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商业扩张,而是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核心、以责任为底色的全面发展。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潘洪仲这位扎根乡土的企业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对品质的坚守、对社会的担当。他不仅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更赢得了员工的信任、客户的信赖与社会的尊重。

情系乡梓 志启未来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怀安人,潘洪仲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他看来,宏都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服务家乡、回馈社会的责任担当。他常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党的好政策和父老乡亲的支持。”正是这份朴素的情怀,让他在创业路上始终心系乡土,也深深地影响着他对企业文化的塑造。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潘洪仲始终坚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他十分重视地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积极推动“怀安三宝”——柴沟堡熏肉、豆腐皮、一窝丝饼等特色食品与现代食品工业的融合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潘氏风干肠”技艺的传承人,他将传统风味与现代加工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他的推动下,宏都不只是食品生产企业,更成为承载地域文化、弘扬传统美食的重要载体。

在行业层面,潘洪仲始终关注着肉类产业的发展趋势,并积极为行业进步建言献策。他认为,当前生猪屠宰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生产流程;二是提升技术水平,推进智能化、环保化转型;三是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市场认知度;四是加强行业协作,构建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作为国家肉类加工科技创新联盟河北省分会常务副会长,他倡导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成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与此同时,他还建议建立产业需求数据库,精准对接企业的技术痛点;构建标准化推广体系,提升区域品牌的溢价能力;推动京津冀肉类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他的这些思考和实践,不仅为宏都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贡献了宝贵经验。

谈及未来发展,潘洪仲信心满满。他表示,宏都将继续深化产业链条,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新增本地就业岗位500个以上,实现年产值突破5亿元人民币,助力县域上下游产业链增收1.2亿元。公司还将围绕中央厨房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方便食品、预制菜系列的生产能力,力争在2025年前建成食品工业园区,形成集种植、养殖、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展望更远的未来,潘洪仲希望宏都能够成长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品牌。他说:“我们不仅要做出好产品,更要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怀安、爱上宏都。”在潘洪仲的带领下,宏都始终坚守食品安全底线,以科技为支撑、以责任为底色,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里,宏都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民以食为天”、什么是“舌尖上的安心”。它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一种信念的坚守、一份对家乡的深情回馈,一段关于奋斗、担当与传承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李锐
暂无任何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