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电气工程学院海旭阳带领团队成员(古今,夏天,吕亮,江玉珏,程沈奇,徐劭阳,陈茗轩,张雨欣,刑轩雨,许诺与安徽工程大学十佳大学生胡奕雅)配合子衿诗社创立的 “锦葵花微光?五育志愿行” 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推进,并获得中国公益日报栏目——优秀青年志愿者项目表彰。该项目以 “五育融合” 为核心,聚焦大学生成长痛点,通过多样化志愿活动为青年学子搭建综合素质提升平台,目前已开展活动 8 场,招募志愿者 132 人,覆盖师生超 2000 人次,成为校园志愿服务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精准破题:聚焦青年成长三大核心矛盾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大学生群体面临综合素质不均衡、思政教育吸引力不足、新生适应期迷茫等问题。” 项目负责人、海旭阳介绍,团队 2023 年对 6 所高校 800 名学生的调研显示,近 40% 受访者表示对职业规划、科研创新缺乏系统认知,“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价值引领” 的现象普遍存在。
针对这一现状,“锦葵花微光?五育志愿行” 精准锚定 “育中华古文化、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科学文化知识、育编程能力、育职业规划” 五大方向,依托子衿诗社文化资源与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打造 “需求导向 — 活动落地 — 反馈优化” 的闭环服务模式,真正把志愿服务做到学生 “心坎上”。

多元实践:五大模块构建五育融合新场景
“从‘被动听’到‘主动辩’,思政学习变得有意思多了!” 参与 “习言习语” 主题活动的 2024 级新生李心雨说。该模块以 “月度讲座 + 辩论赛” 形式开展,围绕 “乡村振兴”“科技自立自强” 等主题,邀请优秀学生主讲后组织分组辩论,还设置 “最佳辩手” 奖励,累计吸引 300 余人参与;此外,团队还组织参观党史纪念馆,拍摄的 12 部 “微党课” 视频在项目专属网站展播,点击量超 5000 次。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诗词大会” 成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今年 5 月举办的 “诗酒趁年华” 诗词大会,通过线上答题、现场飞花令、原创诗词朗诵等环节,从 400 余名选手中选拔出 42 人进入决赛,校图书馆、团委等部门专题报道,浏览量累计超 2000 次。同步开展的书法体验、古筝教学等 “文化工坊” 活动,还将学生作品汇编成《子衿诗韵》集在校内展览,让传统文化 “活” 起来。
针对学生编程学习难题,项目组建由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的 “编程导师团”,开设 C 语言入门课,并在考前 2 周开展 “集中冲刺辅导”,采用 “1 名导师带 5-10 名新生” 的朋辈模式,通过线上答疑群实时解决问题。“考前救急课帮我理清了编程逻辑,这次期末考试成绩提升了 20 分!” 电气 233 班学生古今说
此外,“三行情书评价” 活动以 “家国”“二十四节气” 为主题,收集原创作品 200 余件,评选出的 “十佳情书” 在子衿诗社线下展厅展出;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则通过 “简历优化工作坊”“模拟面试” 等活动,帮助 150 余名学生打磨求职材料,推荐 3 个优秀科研项目参与 “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示范引领:志愿力量激活校园育人新动能
项目的创新实践不仅收获了师生好评,更在志愿服务领域形成示范效应。团队成员参与创作的《团音嘹亮 —— 青年 “好声音” 宣讲红色 “好故事”》项目,先后斩获第九届安徽省 “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第十八届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安徽省二等奖;。
“项目最大的价值,是让志愿服务从‘单一服务’转向‘综合育人’。” 校团委老师表示,“五育融合” 的志愿服务模式为其他校园项目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有 3 个学院借鉴该模式开展特色活动。
展望未来,“锦葵花微光?五育志愿行” 计划年内新增 5 场主题活动,招募 102 名志愿者,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同时,团队将建立 “五育资源库”,整合课件、活动视频等素材实现共享,并探索与地方社区合作,推动校园志愿服务向社会延伸。“我们希望以‘微光’聚‘星火’,让志愿服务成为青年成长的‘必修课’,助力更多学子全面发展。” 海旭阳说。

中国公益日报_综合性公益新闻信息服务平台
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