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日报 > 新闻 > 国内 > >

“向阳而生”青少年行为矫正治疗小组

2025-09-10 20:14中国公益日报 编辑:孟瑾 分享

为进一步加强对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帮助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树立法治意识、改善行为模式,2025年7月至8月,“向阳而生”青少年行为矫正治疗小组开展了前四节小组活动。该小组面向6名因聚众斗殴罪被附条件不起诉的青少年,通过系统性、多层次的团体辅导,助力他们重塑认知、管理情绪、重建人际信任。

第一节:相遇?认识法律与彼此

7月10日,小组首次活动在琴韵社区举行。社工通过“名字接龙”游戏打破成员之间的陌生感,逐步营造出轻松、安全的团体氛围。随后,成员共同制定小组契约,明确参与规则,增强归属感和责任感。在法律知识讲解环节,社工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聚众斗殴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引导成员初步认识自身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活动尾声,成员完成了《附条件不起诉对象帮教效果测量表》前测,为后续评估奠定基础。

 

第二节:法律认知?行为边界

7月20日,第二节活动继续在琴韵社区开展。社工通过视频短片与法条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讲解聚众斗殴罪的量刑标准和典型案例,尤其对“持械”“助威”等易忽视的法律边界进行重点剖析。在“行为边界”讨论环节,成员积极列举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违法行为的情景,社工逐一点评并厘清法律红线。现场还开展了法律知识测试,初步检验成员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法律认知。

第三节:情绪初探?识别自我

8月9日,小组第三节活动移至泰兴市未保中心举行。活动聚焦情绪识别与管理,社工借助图文卡片引导成员认识“愤怒”“委屈”“焦虑”等常见情绪及其身体表现。在“情绪触发点分享”环节,成员回顾近期冲动行为前的情绪诱因,逐步学会自我觉察。不少成员表示,通过活动意识到“情绪是有信号的”,今后将更关注自身情绪变化,避免因一时冲动酿成后果。

第四节:案例复盘?情绪驱动

8月15日,第四节活动继续在泰兴市未保中心进行。本节内容涵盖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与心理能力初体验三大模块。社工通过典型案例讲解外部因素如同伴压力、社交媒体对自我认同的影响,组织成员分组讨论并分享经历。在“人际关系解析”环节,成员匿名写下人际困扰,集体探讨解决方式;随后通过情景模拟练情绪管理与共情能力,初步体验非暴力沟通与冲突化解的技巧。

四节活动逐步深入,从法律认知到情绪管理,从自我探索到人际重建,小组成员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改变意愿。社工团队通过游戏互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情绪觉察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为后续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或许未来某天,当他们再遇冲突,抬起的手会放下,张开的掌心能握住更理性的答案——这大概就是“向阳而生”的意义:不是抹去过去,而是学会带着经历,走向更稳的明天。

责任编辑:李锐
暂无任何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