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日报 > 新闻 > 国内 > >

“双福辉映:千年梵音里的地名记忆”——分界镇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2025-07-31 09:50中国公益日报 编辑:孟瑾 分享

近日,分界镇民政服务站开展“双福辉映:千年梵音里的地名记忆”文化宣传活动。面对福慧庵史料在文革中尽毁、知情者散佚的困境,工作人员创新性地以“兄弟古刹”黄桥福慧寺为历史坐标,重现这座被遗忘千年庵院的厚重根基,活动特邀镇政府干部共同参与,呼吁全民携手完成福慧庵的历史拼图。

一寺为证:双生古刹穿越千年

活动现场,社工通过PPT展示黄桥福慧寺的千年轨迹: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始建的恢弘五进院落、抗战时期作为新四军枪械所的红色印记、现存宋代石础的沧桑纹路;与之交相映衬的,是分界福慧庵的留白图景——唯见 “同年兴建”“同源‘福慧’名”“同历文革浩劫” 三大历史锚点,无声诉说着岁月断层。

“虽无文字记载,但孪生寺庵的历史逻辑清晰可循。”民政服务站工作人员援引史料揭示:宋天圣四年(1026年),分界与黄桥同期建起同名福慧寺;时隔十五载,宋庆历元年(1041年),庄东头茶庵(俗称东庙、长安寺)崛起于私盐港渡口。东西相望的方位格局,印证着两地宗教建筑同根同源的生命脉络。

全民共建:给历史一个未来

面对史料空白,工作人员向在场干群发出深情呼吁:

寻找亲历福慧庵盛衰的耄耋老人,抢救口述历史;征集庵院旧照、碑刻残片等实物证据;共筑“记忆拼图工程”,让湮没的禅林重焕人文之光。

当黄桥福慧寺的飞檐斗拱在屏幕上熠熠生辉,分界福慧庵的留白图景更显苍茫。这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既是对消逝文明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庄严守护。让我们携手穿透岁月迷雾,让孪生古刹的梵音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再次和鸣!

责任编辑:李锐
暂无任何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