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学院深入开展水质调研与太阳能净水设施改造公益活动
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水资源安全保障与传统水利设施升级,成为关乎乡村民生福祉和生态发展的关键议题。2025年6月4—7日,西安外事学院“化鱼成龙团队”奔赴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村落,聚焦苦咸水水质调研与太阳能水设施改造两大核心任务,深入农户、扎根乡村,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担当,用科技力量破解乡村用水难题。
缘起:直面乡村水设施的双重挑战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村落受地质条件制约,部分村民长期面临苦咸水困扰。水质苦涩难咽、矿化度超标,严重影响了村民日常生活与健康;同时,传统太阳能设施(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驱动的供水系统 )存在效率低下、适配性差等问题,难以有效应对苦咸水水质特性,导致水资源利用与保障能力不足。西安外事学院化鱼成龙团队,秉持“汇聚微小力量,共筑乡村美好”的理念,组建跨学科实践小组,主动对接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村落需求,开启这场兼具民生温度与技术深度的公益之旅。
调研:入户走访,深挖苦咸水“症结”
清晨,团队抵达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古朴的村落、蜿蜒的山路,挡不住队员们探寻真相的脚步。分组入户后,队员们迅速融入村民生活,从日常唠嗑中挖掘用水痛点。
“这水看着清亮,喝着发苦,太阳能热水器里的水,用来洗澡都觉得皮肤干,烧水做饭更是不敢想……”村民张立民拧开太阳能热水器的水龙头,无奈地向队员们展示流出的水。团队成员立即启用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现场测定酸碱度、矿化度、硬度等指标,详细记录苦咸水的“数据档案”;同时,深入了解太阳能水设施的使用情况——设备安装年限、日常运维难点、水温与供水稳定性等,溯源分析地质结构、水源特性对水质及设施运行的影响。
调研中,队员们发现苦咸水的影响远超生活层面:村民想依靠自己收集的雨水发展点小型畜牧业,但因水质问题,村民养的家畜经常患病,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部分村民因长期使用苦咸水,出现皮肤过敏、肠胃不适等健康问题。“水质和设施不改善,日子咋能好起来!”村民的朴实话语,让团队深知责任重大,从生活用水到产业用水,从水质成因到设施运维诉求,全方位梳理、建档,为后续破局积累“第一手资料”。
公益:改造太阳能水设施,激活用水新动能
与水质调研同步,太阳能水设施改造工作紧锣密鼓展开。针对村落现有太阳能净水设施“适配性差、效率低、运维难”等问题,团队联合水利、能源领域指导老师,为乡村定制“改造方案”。
(一)硬件升级:适配苦咸水水质
对太阳能热水器,团队更换耐腐蚀内胆与管路,选用适配苦咸水水质的材料,增强设备抗结垢、抗腐蚀能力;针对太阳能驱动的集中供水系统,优化水处理模块,新增预处理、软化单元,通过模拟苦咸水水质,调试过滤、吸附、离子交换等工艺参数,提升净化效率。
(二)运维优化:降低使用门槛
团队为村民编制《太阳能水设施简易运维手册》,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日常清洁、故障排查、定期保养等知识;同时,组织现场教学,手把手教村民操作——从太阳能集热板的清洁步骤,到水质净化单元的滤芯更换,确保村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好”。
创新:探索苦咸水与太阳能净水设施协同治理模式
调研与改造并行,团队更着眼长远,探索“苦咸水治理+太阳能水设施优化”协同模式。利用太阳能水设施的热能、电能辅助水质净化,成为破局关键。
在临时搭建的“模拟实验室”里,队员们测试太阳能净水设施的热能利用效率,验证电能驱动的水质监测、自动运维系统可行性。团队技术成员刘江博介绍,通过模拟不同天气、水质场景,已初步构建“太阳能水设施-苦咸水净化”协同运行框架,后续将推动试点应用与长期监测。
此次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公益活动,西安外事学院化鱼成龙团队以“调研-改造-协同”全流程行动,既摸清苦咸水“症结”,又激活太阳能水设施“潜力”,更在乡村播撒下科技兴水的种子。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实践,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长效治水方案,让改造经验升级为可复制的设施优化模式,以青春微光汇聚乡村振兴动能,用科技力量守护地处盐碱地区的民生用水安全,书写“化鱼成龙”的乡村用水实践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