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外城村有低保户379人,其中"农转非低保户243人,城镇低保户71人,纯居民低保65人。一级残疾人59人,二级残疾人137,特困供养7人,农村集中供养2人,农村分散供养13人。困境群体因身体患病、失去就业能力等问题让困境群体面临经济压力大,经济来源主要是政府经济支持。另外经济问题使困境群体有明显的物资需求,得到社区资源不足。且该类群体参与社区活动较少,与一般家庭互动不足。
一般家庭参与社区活动活跃,愿意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在能力范围内回馈社区,给予困难群体一定帮助。针对困境人群实际情况,社会工作者开展个案管理爱心帮扶活动,旨在帮助困境人群链接物资,改善生活物资缺乏问题。个案管理活括号召一对一帮扶,加强辖区内困境群体与一般群体的互动,利用多元化的服务方式积极联动一般群体与困境群体互动,为困境家庭建立了非正式支持网络,为社区家庭搭建了友好的朋辈互助平台。
二、案例分析
在项目开展前,社会工作者通过梳理年度调研数据,关注辖区内困境群体的服务需求,让服务更加贴合困境服务,更好落地,提高优质服务。而一般家庭则希望通过社区服务贡献力量,提升自我价值感。经分析发现,困境群体需求集中在物资链接方面,一般家庭则集中在社区志愿服务方面。
(一)困境群体有物资链接需求,困境群体为辖区内兜底群体(低保低收、特困、困境儿童等群体),多为身体患病、年长等问题失去就业能力,身体残疾导致家庭照顾压力较大,经济来源单一。因此困境群体希望有物资链接方面需求。通过该项目联动辖区资源,为困难群体储备社区资源,回应群体需求,为困境群体助力,缓解困境群体经济压力,感受到社区各方关心。
(二)一般群体有社区志愿服务需求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一般群体可以与其他志愿者和居民建立联系,增加社会交往空间,打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通过该项目促进一般群体与困境群体互动,可以提升一般群体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为自己和社区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也可以带来更丰富、有意义的人生经验和感受。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总目标:通过项目服务,为困境群体联动辖区资源,缓解困境家庭经济压力,传递社区关爱;促进一般群体与困境群体互动交流,营造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分目标:①链接爱心物资,困境群体获得物资支持。②促进一般群体与困境群体互动交流。
(二)服务理论。地区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杰克.罗斯曼根据社区发展以及社区建设的相关经验所提出的社区工作实务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强调参与,该模式强调在一个较大的社区范围内鼓励社区居民通过自助或互助的方式,广泛参与社区事务,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
个案管理鼓励辖区内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党员、志愿者、居民等参与到关爱困难群体中来,关注社区中弱势群体,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募捐物资为困难群体储备资源,回应其需求;另外通过邀请一般家庭探访困境家庭,营造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
(三)服务策略。在街道指导下,以困难群体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发起募捐号召,在新春节日来临之际,联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为困难群体储备资源,以表达对困境群体的祝福。在社区志愿者辅助下,调动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社区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对困境群体进行探访,促进一般家庭与困境家庭互动,关注社区困境群体共性问题,营造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
四、服务实施过程
(一)服务计划撰写与审批。
根据服务需求撰写个性化的计划书并给予督导审批,据督导进行修改服务计划。
(二)号召募捐阶段
1. 公众号/微信宣传:制作宣传单张进行项目介绍、具体捐赠方式、具体服务对象、建立捐赠微信群。
2. 现场捐赠安排:
①社会工作者与捐赠方互相认识,介绍项目情况,持续时间等。
②通过社区慈善平台接收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等捐赠物资,并给予电子版捐赠证书以及纸质版物资接收函;
③邀请捐赠方添加微信或留下联系方式,方便后续物资反馈。
3. 网上捐赠安排:
①在公众号添加网上捐赠途径,并添加捐赠者微信或其他联系方式,给予电子版捐赠证书;
②对于匿名捐赠方,项目尊重其要求,进行匿名捐赠;
4. 物资捐赠归位:
①根据物资函核对物资数量
②每一份物资标注好捐赠方姓名并记录在册,有详细的入库证明,便于后续公示。
(二)物资赠送阶段
1. 物资赠送核对:
①根据困境群体需求匹配相对应物资,实现一对一帮扶或一对多帮扶;
②将捐赠物资分配并标注好相对应困境群体,告知困境群体物资链接情况,以及填写物资签收表,便于核对物资出库情况和统计服务人次;
③邀请一般家庭、社会组织、党员、社区志愿者参与到物资赠送环节,将物资赠送给困难群体,传递温暖。
2. 物资赠送反馈:
①了解困境群体对物资接收情况反馈;
②了解一般家庭对该项目反馈。
(三)公示阶段
1.统计物资出库以及服务情况
①将物资捐赠去向单向通过微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告知捐赠方;
②公示所有捐赠方捐赠物资品类、数量、价值、每项物资服务人次,每项物资服务类型以及去向;
③通过在社区张贴公示名单、微信公众号推送公示名单,公示15天。
五、案例评估
(一)过程评估
项目开始,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平台发布捐赠号召,辖区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居民等捐赠到社区慈善基金的物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积极与各方介绍项目背景和目的,做好资源搭建桥梁角色,促进各方积极沟通,为困境群体链接更多物资。爱心企业表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帮助到别人很开心;党员先锋也积极投入其中并发挥自己党员组织能力,呼吁更多群体关注困境群体。
在物资帮扶阶段,调动辖区邀请一般家庭、社会组织、党员、社区志愿者参与到物资赠送环节,将物资赠送给困难群体,传递温暖。在探访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各方共同送上新春祝福与爱心物资,各方与困境家庭成员相谈甚欢,互相关心身体情况。困境表示得到社区的关心感受到非常温暖。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一般家庭与困境家庭的联系与互动。
(二)成效评估
链接爱心物资,困境群体获得物资支持。社会工作者根据兜底服务情况进行匹配物资,通过观察,兜底群体对接收的物资感到满意,如辖区内困境儿童领取到文具或者书包,低保家庭叶叔因身体原因比较畏寒,社会工作者将爱心人士捐赠的取暖器给其等。
促进一般群体与困境群体互动交流。在探访过程中,一般群体参与到派送物资的环节当中,探访困境儿童、低保低收人员和残疾人员进行互动、慰问。探访结束后,有家庭表示弱势群体人员太需要温暖,如有时间及身体条件允许我都会参加,其他正能量及气氛活跃的活动都可以参加。
本项目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五社联动模式下,调动社区各方资源,加强辖区内一般群体与困境群体互动与联系,利用多元化的服务方式积极联动资源服务困境群体,为困境群体建立了非正式支持网络,为社区家庭搭建了友好的朋辈互助平台。
六、专业反思
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困难群体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者立足于实际回应困境群体服务需求,积极调动辖区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居民等为困境群体提供物资支持。社会工作者充当桥梁,促进一般群体与困境群体互动,让双方互相了解社区资源情况和项目初衷,体现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的重要性,以及利用社区慈善空间,助力困境群体缓解生活压力,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立足双向需求,进行匹配回应。项目直接受益群体为困难服务群体,间接受益对象为辖区内居民及社区志愿者,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社工通过多方主体联动,促进困难群体问题的解决,而社区居民、志愿者通过爱心帮扶公益参与,提升自我价值感,营造社区公益服务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