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日报 > 新闻 > 国内 > >

非遗传承人刘新华科技创新之故事

2023-09-09 14:44中国公益日报 编辑:孟瑾 分享

非遗传承人刘新华科技创新之故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用自我的足迹书写着自我的历史。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今日,许多人正在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自我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地奉献着。中国青钱柳茶发明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绥宁县林业局退休老干部刘新华就是其中之一。“开发青钱柳,创新诚报国,健康大中华,造福全人类”。这是他自主创新创业的人生宣言,也是其科技创新、惠及大众的真实写照。这20个大字永久性地镌刻于北京居庸关长城的“中华爱国功德榜”,同刘新华的名字与万里长城“爱国功德榜”共存,流芳百代,激励亿万华厦子孙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展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老干部新时代创新的精神风彩。

青钱柳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亦是珍贵的中药材和保健食品资源,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健康养生功能。2003年,刘新华响应机构改革号召,从单位提前离岗,那时他贵为县林业委员会领导人,沐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春风雨露中,首次提出强势开创中国第七大类茶――生态青钱柳康养茶新纪元,再不让青钱柳叶腐烂在深山了,致力于青钱柳的研究开发,建立全国首家新资源食品研发基地,在巡山中,他发现绥宁县青钱柳资源丰富,有大片古老的野生青钱柳树,主要生长在海拔500至2500米的山地森林中。但由于山高林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原因,这一“宝藏”长期隐居深闺人未知,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他发现青钱柳是“发光的金子”,挖掘利用起来潜力巨大。于是他带领团队用毕生所学和多年林业领导岗位工作的经验,专业从事青钱柳资源的繁殖培育和开发利用。好心人劝他,开发青钱柳是不会成功的,还是别碰好。可他很自信的引用诗人汪果真先生的话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多年来,他不忘初心,迎难拼搏,坚持持续开展科研攻关,终于解决了青钱柳种子收集难、发芽率低的难题。他主导的《青钱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青钱柳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青钱柳实生繁育与矮化栽培技术研究》等科技成果分别通过国内和省内专家鉴定,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以发明专利为依托的“绥宁县青钱柳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作为世界银行在湖南省公开竞选的重点项目之一获得成功立项,为绥宁县首次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科技创新基金468万元,扶持青钱柳规模示范人工种植基地2000亩,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行农民投地投劳力包管护,实现“家家栽树、户户制茶、人人受益”,带动了600多户村民参与青钱柳种植,辐射带动全县种植10000亩。

为合法合规做大青钱柳产业,刘新华自费百多万元,向国家卫计委申请新资源行政许可,历经两年八个月获批,青钱柳正式入录国家新资源目录,开创了青钱柳列入我国新食品行列的先河,填补了我国食品行业的空白和一项新资源物品用于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的科研空白,从此青钱柳走向依法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2016年,刘新华主导的科技成果《青钱柳实生繁育与矮化栽植技术研究》项目,得到中央财政林业科技资金100万元支持,在省级贫困村唐家坊镇上白村推广技术示范种植青钱柳500亩,经省林业厅检查验收合格。近年来,全县青钱柳基地发展50000多亩,成立青钱柳加工获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20多家,青钱柳茶加工户达200多户。青钱柳茶已成为绥宁县邵阳市及全省乃至全国的新兴健康产业。他的成功与创新精神如长夜漫漫之中一颗闪亮的流星,给了中国与世界一个强烈的撼动,中新网记者亲临绥宁采访,以“中国第一森林有机茶惊现绥宁”为题,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报道,一夜之间,绥宁县和绥宁青钱柳茶名扬四海,在世界茶联合会第十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荣获创新金奖。

刘新华成功开发青钱柳的育苗、造林、优质丰产茶叶培育以及青钱柳茶加工的关键技术,并造就了中国第一森林有机茶。项目核心技术“青钱柳保健茶及生产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他的创新事迹,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与袁隆平院士等5位顶尖专家成为《创新中国》大型图书封面人物。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创新英才、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青钱柳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生态农业客座教授、中华知名农业科技专家、人民日报大国·工匠、湖南省科技强县(2017~2018)年度创新人物、湖南省茶叶创新企业家十大领军人物。

总之,20年来刘新华带领团队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等各类项目7项,发表论文8篇,申请专利授权12项,科技奖励15项,建立标准3项,研发新产品9个,不仅成就了一个新的健康产业,而且获得国家高级工程师、湖南省老科协肋力乡村振兴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邵阳市科技创新顾问、邵阳市科技专家、绥宁县高层次人才等称号。有人赞他是青钱柳茶之父,刘新华说:“我虽受之有愧,却也与有荣焉”。

责任编辑:李锐
暂无任何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