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点金“麻”成宝 ,同心共富路更宽
——四川云兜兜儿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龚雪松的乡村振兴路

从"传媒人"到"天麻专家",龚雪松用数年时间,将一味深山药材打造成地方富民产业。他说:“天麻无根,但它扎进了大自然的循环;我们无名的初心,也想扎进这片土地的未来。”
【企业理念】
四川云兜兜儿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深耕大建康领域,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服务全民健康生活"为使命,专注构建以食药同源“天麻”为核心,集种植、研发、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麻全产业链体系。企业秉持“专业、务实、创新”的理念,联合多家科研机构,成功选育出天麻素含量全国领先的“宣乌1号”品种,旗下品牌“巴山乌天麻”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依托坚实的供应链基础,其公司推出天麻片、天麻粉、天麻饮料、天麻面条等系列产品,通过“线下实体+线上电商”融合营销模式,持续提升产品与品牌价值,现已成为一家高端化、品牌化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企业。


秋意渐浓,达州市川汉生态农业天麻种植基地一片繁忙景象。进入九月,天麻采挖开始进入黄金时节。村民们单膝跪在坡地上,俯身用手轻轻拨开土层——天麻质地娇贵,锄头容易碰伤它,唯有用双手,才能将这些泥土中的“金疙瘩”完好托出。
人群中,一个身影同样俯身蹲下,以手为锄,轻柔地捧出天麻,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孩——他是龚雪松,云兜兜儿的创始人。数年前,他还不识天麻为何物;如今,已是乡亲们口中的“天麻专家”。
(一)缘起:一场相遇改变人生轨迹
当时,龚雪松尚从事传媒工作,一次进山帮扶,他随种植企业负责人初访那片高山翠岭。下山途中,只见村民们提着自家种的水果、花生、核桃和积攒的土鸡蛋,静候路口,他们不知一行人何时下山,却执意要等,只为向带领他们种天麻、增收入的负责人道一声谢。那一刻,温暖叩击心灵,使命悄然萌生。
天朗气清,云低风轻。几十位村民身背背篓,满载新采的天麻,说笑着从林间走来,那份淳朴的欢欣,如一粒种子,落进龚雪松的心田。
后来,他为公司取名“云兜兜儿”。他说,那是初心根源。
(二)转型:从传媒人到“天麻专家”
投身天麻,并非一时兴起。龚雪松深知,唯有扎根土地,才能让“云兜兜儿”从意象成为现实,他常驻山里三年,以基地为家,从零开始学习天麻种植技术,通过深入研究学习,他掌握了天麻的生长特性:无根无叶,不能光合作用,营养皆来自蜜环菌——这恰似他彼时的状态:没有退路,唯有向上生长。

三年磨砺,他不再是伏案的传媒人,成了菌种之友、天麻学子、村民伙伴,他学会挥锄松土,更领悟到以手采挖的细致与敬畏。
同时,他推动公司以高出市场价1-2元/斤的价格收购天麻,让村民放心种、不愁卖;引进冻干工艺,将天麻制成更易食用的粉、片、饮、面,助其走出药柜、步入日常;甚至邀请60位核心用户参与产品研发,他说:“让吃天麻的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好天麻。”
(三)突破:科技赋能产品创新
天麻,古称“赤箭”“定风草”,无根无叶,却有息风定惊、安神益智之效,乌天麻更是天麻上品——天麻素和天麻多糖含量高,药效卓著,食用口感更佳。
但好东西,不该久藏深山。龚雪松始终记得那个背着背篓、站在路边的阿姨说的话:“如果只是把天麻当作药材去卖,它就只是一味‘山货’,但如果你们能把它变成城里人愿意喝也愿意吃的东西,才能帮我们卖出好价钱。”
于是,为解决天麻产业发展的瓶颈,龚雪松推动了三大创新:
1.技术创新:引进冻干技术,解决传统天麻粉结块、难溶等问题。
2.产品创新:研发天麻饮、天麻面、天麻饼干等系列产品。创新天麻饮,加入黑枸杞,或覆盆子、或酸枣仁,研制不同口感;同时针对不同微量元素的功能性,做成助眠、平衡情绪等多款天麻饮品;推动天麻从药材向食品转化,让养生悄悄潜入一日三餐,一家老小皆可食用。
3.研发创新:与浙江省海洋大学、西南交大、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达州市天麻研究中心”,自主选育的“宣乌1号”天麻素含量达全国领先水平。
(四)共赢:构建乡村振兴新模式
企业不是独行者,乡村振兴更不是。云兜兜儿和川汉生态农业创新推行三重合作机制:
1.农户基地就业模式:实现家门口就业。
2.订单农业模式:提供种源、教技术,保价回收产品,实现零风险种植。
3.村集体入股模式:农民变股东,共享发展红利。
这一模式显著提升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同步带动周边8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社会效益】
1.产业带动:截止2025年,公司坐拥10000余亩天麻种植综合性园区一个。2024年带动柏坪村种植天麻50余亩,井沟村100余亩;2025年新增带动老林村、黑石村、转脚村种植天麻2000余亩。
2.农民增收:主动担当、积极带动当地三个村就近劳务用工8000人次以上;带动当地超 800 户农户种植天麻;2024年助力村集体增收高达40余万元。
3.基础设施改善:政府配套修建产业道路,路程从45分钟缩短至15分钟。
4.人才回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包括一位幼时面部被开水烫伤致残的村民,长大后离乡在上海打拼成为一家上百号员工的工厂厂长,在经过三个月全方位调研后,毅然带着全部积蓄返乡加入。
【发展愿景】
中国公益日报_综合性公益新闻信息服务平台
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