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耕新,桑蚕丝语
—广州华商学院推“圩”助“石”乡村振兴青年实践队 潘昊男
悠悠华夏,四千年来养蚕种桑历史未曾中断。古语有:“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每每念到这诗句,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春日里姑娘采桑的美好画面。一双纤纤红酥手在桑叶间娴熟地穿梭,准确地捻下那片最嫩的叶子,嫩绿的芽叶绕着少女的小臂,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
(广州华商学院推“圩”助“石”乡村振兴青年实践队成员 曾巧诗拍摄)
桑叶之美,是滋养家乡的宝藏。为了更深入了解当地桑叶种植历史,7月12日,广州华商学院推“圩”助“石”乡村振兴青年实践队成员一同前往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三联村桑叶产业园,亲身体验养蚕种桑。他们穿梭在桑叶林中,踩着柔软的草地,感受着微风轻拂脸颊的凉爽。想要通过仔细观察着每棵桑树,去寻找着那些饱满的桑叶,感受着人与自然的融合,并尝试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来。
(广州华商学院推“圩”助“石”乡村振兴青年实践队成员 卓悦拍摄)
90后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英语专业的李雪艳女士,现任链嘉乡(广东)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木光子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英德市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她是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清远市青联委员,曾在2023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跟随她的脚步,实践队成员一同了解到当地养蚕种桑的历史故事:桑叶的神奇力量,不止停留在田地中。桑叶,自古以来是这片土地的珍贵宝藏,人们对桑叶的赞誉可谓是滔滔不绝,桑叶在清风中低吟,以自然的力量滋养着家乡。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桑叶用平和的气息,默默地诉说着健康与美丽。
(广州华商学院推“圩”助“石”乡村振兴青年实践队成员 卓悦拍摄)
在李雪艳女士的讲解下,实践队成员还了解到桑叶的饮食奇迹。桑叶,不仅是蚕桑的粮食,更是一种独特的饮食奇迹。其富含天然植物鞣酸、多酚和维生素,有着强大的抗氧化和消炎杀菌作用,可以有效帮助人们缓解生活的疲惫与压力。无论是细细品味,还是深入研究,桑叶都是健康生活的一剂良药。
(广州华商学院推“圩”助“石”乡村振兴青年实践队成员 曾巧诗拍摄)
“春夏之交,采几枚桑叶思旧事”。李雪艳女士向我们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桑叶与家乡的情缘:家乡的每一片桑叶都承载岁月的记忆,它见证了农民的辛勤付出,映照着家乡的繁荣。在农田里,人们将蚕桑当作亲人般呵护,桑之情,既有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对家乡的情怀。它如家乡的一首歌,让人心头荡漾。通过她的话语,更加坚定实践队成员要将这份情缘宣传和传承下去的信念,用桑叶的美好来滋养家乡的未来,让家乡的蚕桑之美,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
(广州华商学院推“圩”助“石”乡村振兴青年实践队成员 卓悦拍摄)
“每年的采茶期,注定是忙碌的,桑叶园都是一道道桑丛的风景,采茶期间每家每户都需要请很多村民帮忙,才能在最适宜的时间段完成采摘工作,以锁住桑叶最鲜嫩的瞬间。”
“天开始亮时,我就得跟着阿姨们采摘桑叶。虽然比他们年轻,但是体力还是比她们差得多。”与李女士的谈话中,实践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农民耕作的不易和艰辛,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更突出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广州华商学院推“圩”助“石”乡村振兴青年实践队成员 王子夏拍摄)
桑叶之美,正成为家乡振兴的动力。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蚕桑产业正逐渐崭露头角。它蕴藏着经济的希望,更是家乡文化的传承。回去路上,司机叔叔分享了十几年的养桑经历:“养桑这份工作,虽然是比较累的,但是放在今日收益还是可观的。记得疫情期间,村里许多产业都受到消极的影响,唯独是这份产业,不仅没消停,反而需求变得越来越大,慢慢走出国门。”“还记得,前几年村里连路灯都没有,傍晚一过,村子里都是黑的。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路灯,都是村民致富后自发修建的。”由此可见,农民们是实打实从养蚕养桑产业中获得收益和幸福感,这也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张名片。
(广州华商学院推“圩”助“石”乡村振兴青年实践队成员 王子夏拍摄)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但仅凭轻飘飘的几句话定成不了一番大事。种子入土,滴灌耕耘,收割成果,种地的每一步,都是一种修行,每一次卷起裤腿踩入泥地,都是一场蜕变。土地给予我们的,一直都是从脚底而来的底气和勇气,热爱土地的人,都是善良而真诚的,不管走到哪儿,都不会忘记自己最初的模样。
(广州华商学院推“圩”助“石”乡村振兴青年实践队成员 卓悦拍摄)
我们是广州华商学院推“圩”助“石”乡村振兴青年实践队,希望通过宣传桑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清远市英德市石牯塘镇的桑蚕产业发展。丝路归航:寻蚕衍绎,繁桑映乡。
(广州华商学院推“圩”助“石”乡村振兴青年实践队成员 卓悦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