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儿童言语康复需求总量超过1556万人,年新增病例达到17万例。更令人担忧的是,嗓音疾病与口吃问题在普通人群中也广泛存在,受影响人数分别超过780万和1300万,总计康复需求至少触及3000万人。他们有口难言、有苦难言,针对这一情况,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本科生戴晨羽成立“为爱发声”项目团队。
该项目的核心在于三项自主研发的前沿技术:一是嗓音语谱诊疗技术,通过物理模型精准提取声学参数,首次实现声音信息的直观可视化;二是国内独创的构音诱导技术,利用可视音乐等创新手段,有效提升患者的社交互动能力,实现从无语言到功能性交流的跨越;三是多模态言语识别技术,首次将言语与面部情感相结合进行数据化处理,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精准评估、高效诊断与个性化康复提供强有力支持。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标志着儿童言语康复领域迈入了一个实时、互动、个性化的全新时代。
“为爱发‘声’”项目的技术成果斐然,申请9余项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所有成果均由团队核心成员领头完成。产品不仅在技术层面领先,更在种类丰富性、功能实用性及权威资质认证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项目团队与儿童医院合作开展的临床试用,进一步优化了产品性能。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显著缩短了患儿康复周期9-12个月,极大提高了康复效率,展现了其深远的社会价值。团队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构建了理论、临床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团队成员参编国家级教材,为言语康复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为爱发‘声’”团队以其跨学科、高学历背景的组合,以及国内顶尖专家的鼎力支持,正逐步实现康复模式、技术与理念的全面创新。在产学研教一体化的坚实基础上,团队正稳步实施其发展战略,未来将更广泛地服务于社区,带动就业,最终惠及万千家庭。
项目负责人戴晨羽动情地说:“因遭遇而选择,因情怀而坚定。我们不仅是技术的开发者,更是爱与希望的传递者。‘为爱发‘声’’,用科技的力量,为每一个需要声音的孩子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