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日报 > 新闻 > 国内 > >

【人物专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宁宇

2021-07-16 11:07中国公益日报 编辑:孟瑾 分享

【人物专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宁宇:

这是我的手机号,若需要,来北京找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王宁宇就诊者检查咽喉。  李晋辉/摄

7月10日21点,酒店大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王宁宇终于有时间接受采访。为了这场采访,记者等了足足三天。

7月8—9日,作为“同心·共铸中国心”2021青海果洛行的义诊专家,王宁宇主任与玛沁县拉加镇小分队的近30位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一道,走进拉加镇中心卫生院。记者本想在义诊期间“见缝插针”采访,可望着诊桌前长长的队伍、担心又殷殷期盼的眼神,还是放弃了:多采访一分钟,当地居民的就诊时间就少了一分钟。

7月10日,王宁宇主任转场到雪山乡卫生院义诊,而记者要去东倾沟乡卫生院。直到晚上9点,才有机会聊聊这三天的点滴。

在拉加镇中心卫生院,第一个坐在诊桌对面的,是一名5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身穿藏族服饰,脸色黑红,脖子肿得几乎跟头一样粗。或是说话费力,她并没有开口。陪着一起来的老人说,她脖子肿大的问题已经很多年了,现在越来越粗,经常感觉憋气甚至喘不上气。

结节性甲状腺肿!凭借40余年的临床经验,王宁宇心里有了一个初步判断。当即,王宁宇便给其做了CT检查,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判断。“气管已经被压扁了,发展下去非常危险,赶快做手术,不然可能会窒息死亡”,担心引不起患者的重视,王宁宇转头对身边随诊的当地医生兼翻译说,“一定告诉她,赶快去西宁做手术,要是愿意到北京,可以来找我。”说着,便把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写在处方签上。

“我们要是能再早些来就好了,这个病进展缓慢,要是早发现早干预,或许就不会发展到如此危险甚至致命的程度。”王宁宇不无遗憾地说,由于地处偏远、健康意识不足、缺医少药等因素,不少人将小病拖成大病,甚至多病并存,所以在看病之余,经常做健康科普,提高其疾病防治意识,或许更为重要。

之所以强调健康科普的重要性,还有一个原因是王宁宇发现,不少当地居民来就诊的意愿只有一个——拿药,似乎只要医生开了药,这趟才算没白来。“用药只是诊疗手段之一,培养并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懂得早发现早治疗的好处、了解疾病的危害和规范治疗等也很重要,而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健康科普教育来实现。”

王宁宇的处方签,堪称“奇葩”:不仅有自己的手机号,还有简笔画——眼睛结构、甲状腺结构。

为啥会有画?原来是在义诊休息间隙,当地卫生院的医生也围过来“求医问药”。“他们是患者,也是医生,所以除了告诉他们该怎么办,我还想抓住机会跟他们讲讲疾病原理、诊疗原则等,不知不觉,边讲边写边画。”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耳鼻咽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授课或已是王宁宇的本能反应。

王宁宇说,要想真正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一定要倾听当地医务工作者的心声和诉求,深入座谈,制订中长期计划,使其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完成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等的筛查与诊治。义诊形式也可以多元化,比如安排当地对口科室医生跟诊,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身处高原,行程满满当当,王宁宇始终耐心问诊。本以为他“高反”不严重,可实际上,落地当天,头痛、胸闷就一起袭来,晚上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翻个身,心跳就像随时会蹦出来一样。“当时难受得都担心发生心脏意外,幸好症状越来越轻,便坚持了下来。”

“下次还来吗?”

“来!”

责任编辑:李锐
暂无任何相关新闻